禾赛CEO李一帆谈激光雷达:华为助力普及,与纯视觉路线并非对立之争

   发布时间:2025-11-27 19:37 作者:顾青青

禾赛科技近日正式推出全新升级的激光雷达产品ATX焕新版,这款产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参数,再次成为行业焦点。ATX焕新版采用SPAD技术,拥有256线数,最佳角分辨率达到0.08度*0.05度,测距能力提升至230米,并且已经获得超过400万台的定点订单。

ATX焕新版搭载了禾赛自研的智能主控芯片费米C500,该芯片采用RISC-V架构,具备更高的自主可控性和集成度,性能显著提升。费米C500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点云智能引擎方面表现出色,进一步巩固了禾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孙恺表示,ATX焕新版不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而且在成本上不会有明显增加,这将为大规模量产提供有力支持。

回顾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孙恺提到,2016年Velodyne开始推动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出租车上的应用,但存在一定问题。随后,国内企业如镭神、北科天绘、速腾聚创和禾赛等纷纷布局激光雷达市场。2017年,禾赛推出了Pandar 40,采用新的电路板设计,性能、可靠性和可制造性均得到提升,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到2022年,禾赛在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4%,成为行业第一。

在技术路线上,禾赛科技早期曾尝试1550+MEMS技术,但很快转向905+单光子探测器架构。孙恺解释称,这一决策主要基于成本更低和探测距离更长的考虑。禾赛的首款905量产产品AT128,通过自研激光器VCSEL、探测器SiPM等芯片,完成了相关产品的芯片化。AT128在其生命周期内累计交付了100万台,获得15个主机厂定点,27款量产车型搭载。

随着激光雷达市场的成熟,905+芯片化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主流。孙恺指出,数字激光雷达的发展路径类似于相机行业,从模拟胶片相机进化到数码相机。禾赛早在2023年就量产了SPAD数字激光雷达FT120,并在2024年收购了海外SPAD激光雷达厂商,进一步增强了技术储备。

在ATX焕新版上,禾赛采用了光子隔离技术,通过一个激光发射通道对应一个接收通道,激光通道数是传统方案的10倍,从而在物理层面实现零误报。孙恺强调,激光雷达最重要的下限是不误报、不漏报,禾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一问题。ATX焕新版将在明年4月量产,其全天候能力将超过传统SPAD激光雷达,在干净视窗和附水视窗下都有不错的点云表现。

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企选择激光雷达供应商时,供应链安全并非唯一考虑因素,生命安全更为重要。禾赛的每一代产品在核心性能上都有明显领先优势,选择多个供应商可能会带来数据不兼容和隐性质量问题。李一帆认为,禾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性能和安全性,这将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在谈到华为对激光雷达行业的影响时,李一帆表示,华为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对激光雷达的普及和用户认知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为的AI能力和算法优势使其在激光雷达的应用上表现出色,推动了行业上限的突破。李一帆认为,特斯拉和华为都是厉害的企业,但特斯拉未使用过激光雷达,而华为不仅使用还在不断探索,这表明激光雷达在提升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价值。

对于激光雷达的未来,李一帆认为,激光雷达的数字化和芯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字化是激光雷达的天然属性,而芯片化则是通过垂直整合提升性能和降低成本。禾赛早在体量较小时就开始布局芯片化,通过战略选择和持续投资,逐步实现了技术领先。李一帆强调,芯片化不仅是集成度的提升,更是从底层设计解决所有问题的机会。

在产能和成本方面,李一帆表示,禾赛已经具备成熟的制造体系,产能超过200万台,扩产能的方法简单直接。禾赛通过共平台技术和多客户策略,有效管理需求波动,确保产能预留和及时扩线。对于激光雷达的未来市场,李一帆认为,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巨大,长期来看,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车辆,但车辆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禾赛将继续在底层感知能力和复杂硬件设计制造体系上发力,为行业提供核心支持。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