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两次出手管控出口,技术优势铸就全球产业不可替代地位

   发布时间:2025-11-28 00:10 作者:赵静

中国稀土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再次凸显。2025年,中国通过两次精准的出口管制措施,不仅重塑了全球稀土贸易格局,更让A股稀土板块迎来历史性机遇,年内指数涨幅突破100%,相关企业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场稀土博弈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首次将部分中重稀土及钕铁硼磁材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要求海外企业申报最终用途和出口国。这一举措直接冲击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斯拉、丰田等车企被迫紧急补库。仅半年后,10月9日中国再度升级管制措施,将范围扩大至全产业链技术,并实施"长臂管辖"——任何含中国成分(0.1%即触发)的稀土制品,即使境外生产,向第三国出口也需中国审批。

支撑中国底气的,是无可替代的技术壁垒。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技术,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99%,而美澳企业至今只能达到99.9%。这0.1%的差距,导致美国生产成本高达48万元/吨,较中国30万元/吨高出60%。更关键的是,中国构建了全球唯一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从采矿到磁材加工全流程覆盖,冶炼分离产量占全球96%,磁材产量占94%。

军事领域的数据更直观展现稀土的战略价值:一架F-35战机需417公斤稀土材料,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消耗量达4吨。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8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而最新出口许可明确将军工用途排除在外。这种"卡脖子"效应,在10月管制升级后进一步加剧——全球含稀土产品实质上均需中国点头才能流通。

资本市场已提前预判这场产业变革。截至10月中旬,北方稀土股价年内涨幅超200%,盛和资源、华宏科技等概念股集体翻倍。业绩层面,北方稀土上半年净利润暴增1952%,盛和资源前三季度预盈7.4-8.2亿元,同比增幅最高达782%。毛利率数据印证行业景气度:北方稀土提升4.32个百分点,广晟有色提升5.1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稀土战略正从"商品贸易"转向"规则制定"。通过出口许可制度收紧、进口矿指标管控等组合拳,国内供应量预计持续收缩,推动稀土商品稀缺性上升。这种转变始于2010年对日断供事件,历经15年沉淀,最终在2025年形成对美博弈的关键筹码。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加速,稀土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的战略价值将持续攀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