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机器人王丛谈行业:技术路线未定,“淘汰赛”远未开启

   发布时间:2025-11-28 13:10 作者:钟景轩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家以芯片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企业——地瓜机器人,正凭借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和战略定位,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这家脱胎于地平线的创新企业,以“机器人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角色,成为连接芯片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

地瓜机器人的技术基因可追溯至2017年。当时,中国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旭日1.0问世,这款功耗仅1.5瓦的处理器,实现了人脸识别和视频结构化处理的突破性应用。基于这一技术积累,地瓜机器人在2024年推出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已与科沃斯、云鲸智能等企业达成合作,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

资本市场的认可为这家技术驱动型企业注入强劲动力。今年5月,地瓜机器人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高瓴创投、梅花创投等机构参与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团队延续了地平线机器人事业部的原班人马,CEO王丛曾担任地平线AIoT及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这种技术传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11月21日举办的技术发布会上,地瓜机器人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大算力开发平台S600,并宣布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商用。这一举措被视为推动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一步,通过提供底层开发框架,加速行业技术迭代进程。

面对英伟达、华为等科技巨头在机器人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地瓜机器人选择差异化竞争路径。王丛表示:“我们不做机器人本体,而是专注于芯片与算法的底层支撑。就像PC时代的Wintel联盟,机器人时代也需要专业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商。”这种定位使其在服务扫地机器人、工业机械臂等垂直领域时,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优势。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地瓜机器人形成了独特的用人哲学。王丛认为,相比单纯的高薪吸引,价值观认同和成长空间更具吸引力。“机器人行业变化太快,算法半年就可能过时,我们更看重学习能力和开放思维。”这种理念帮助企业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构建起一支兼具技术深度与创新活力的团队。

对于行业普遍关注的商业化进程,王丛保持理性判断。他指出,当前机器人市场仍处于探索期,技术路线尚未收敛,距离真正的“淘汰赛”还有相当距离。“与消费品市场不同,机器人领域存在多条发展路径:有的企业专注前沿技术研发,有的深耕工业场景,还有的瞄准消费级应用,这种分化创造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针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时序,王丛给出明确预判:规模化家庭应用至少需要7-8年时间。“今年被称为‘量产元年’,但量产不等于实用。要让机器人像钟点工一样完成复杂家务,还需要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他强调,当前行业面临的叠被子困难等场景,本质上是算法成熟度不足的软件问题。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球竞争中,王丛看到显著优势:“高效的产业协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应用市场,再加上充足的人才储备,这些要素构成中国企业的独特竞争力。”这种判断与AI时代中国长期处于追赶位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机器人领域可能出现的格局变化。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