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二十周年学术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上,两份重量级报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5》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竞争中持续领跑,连续九年稳居榜首,同时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中连续四年位列第三,科学中心维度更是首次登顶全球。
北京的科研实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学科领域的深耕细作。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三大核心领域,北京均展现出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其中化学领域更是包揽全球前十中的多个席位,形成显著的集群优势。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是北京长期聚焦关键学科、强化基础研究的直接体现。这种精准的学科布局,不仅巩固了北京在全球科研版图中的地位,更为其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生态的优化与城市群的协同配合,是北京科研领跑的另一大秘诀。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通过科研知识的外溢效应,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建起三大创新热点区域。这种“核心引领+集群赋能”的模式,打破了创新资源的地域限制,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跨境创新。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分析,中国城市在科学策源方面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产业化能级的提升,创新生态的完善程度已接近美国水平。
科研人才的集聚与成果转化,是激活北京创新活力的关键。北京科学中心维度的登顶,不仅得益于科研队伍的壮大,更在于科技论文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这表明,北京的科研成果不再局限于学术圈内,而是能够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北京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形成了“人才集聚—成果产出—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
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的“九连冠”,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要提升城市科研竞争力,需在学科布局上抢占先机,在创新协同上形成合力,在人才与成果转化上激发动力。只有深耕自身优势领域,完善创新生态,推动资源协同,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创新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