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吴泳铭押注AI:以多元布局与协同效应,开启增长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11-26 22:17 作者:周琳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最新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透露,公司原计划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础设施的规模可能不足,未来不排除进一步追加投资。这一表态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也标志着阿里在AI赛道上持续加码的决心。今年2月,该公司曾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相关领域建设,这一数字已超过其过去十年的总和。

在AI技术驱动下,阿里云业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最新财报显示,受旺盛的AI需求推动,阿里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至398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35%至36亿元,增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升。高盛预测,阿里云在2026和2027财年的收入增速将分别达到23%和25%,高于此前预测的13%和14%。

吴泳铭在电话会上指出,当前AI资源供需失衡状态将持续三年。包括阿里在内的主要云服务商不仅新一代GPU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三至五年前的老一代设备也全部投入使用。这种市场环境为算力供应商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瑞银测算显示,阿里云未来可能以每年新增1-2GW的速度扩张数据中心容量,对应每年1000亿至2000亿元的资本投入。摩根士丹利则预测,2026至2032年间阿里云年新增容量将超过3GW,相当于2025年中国市场新增容量的全部。

在业务布局方面,阿里云正通过"两条腿走路"战略同时开拓企业端和消费端市场。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公司首次系统阐述通往超级人工智能的三阶段路线,明确将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和超级AI云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大会期间发布的七款大模型在性能、推理、多模态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其中Qwen3-Max模型性能已跻身全球前三,超越GPT5等国际竞争对手。

开源战略正在转化为商业成果。通义模型族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生态,吸引NBA、万豪、中国银联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在B端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阿里通过千问App正式进军C端市场。该应用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超越ChatGPT等国际产品,成为增长最快的AI应用。阿里计划将其打造为未来的"AI生活入口",提供聊天、办事等综合服务。

针对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出现大规模泡沫的可能性较低。实际数据显示,AI技术已在降本增效方面显现价值。麦肯锡调查表明,使用AI的企业平均可降低9%-11%的成本。以标普500企业为例,其年销售及一般开支规模约3万亿美元,AI应用可带来约3000亿美元的年度成本节约,相当于OpenAI年收入的15倍。

阿里巴巴正从两个维度构建AI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加速建设全球云计算网络,目前已在29个地区运营91个可用区,并计划在巴西、法国、荷兰新建数据中心。7月设立的新加坡AI全球能力中心,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新增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东南亚布局。在国内市场,阿里通过AI技术重构"科技+零售"生态,将算力与算法模型转化为可复用能力,渗透至电商、物流等业务板块。

今年天猫双11期间,AI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电商核心场景,覆盖搜索、推荐、广告等环节。500万商家使用AI工具后,平均运营效率提升1.5倍。这种业务协同效应正在改变市场对阿里的估值逻辑。自2025年初以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累计涨幅已超94%,AI战略成为推动估值重构的关键因素。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AI技术仍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实体产业的投资价值不受短期市场波动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阿里凭借电商、云计算、本地生活等业务的生态协同,正在构建难以复制的商业闭环。11月17日宣布推出的千问APP国际版,标志着公司正式加入全球AI应用竞争,这场竞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涉及下一代AI生态的主导权争夺。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