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近日正式推出《2026年中国移动5G手机产品白皮书》,为5G终端产业绘制了详细的技术发展蓝图。这份62页的权威文件不仅明确了未来一年5G手机的技术规范,更通过系统化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向更高质量方向演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指南。
在通信能力建设方面,白皮书构建了多层次的技术标准框架。终端设备必须全面支持SA独立组网模式,同时鼓励采用EN-DC双连接技术提升网络稳定性。频段配置形成"基础+扩展"的梯度体系:n41、n78、n28频段成为所有设备的标配,n79频段则按价位段逐步普及。载波聚合技术被赋予核心地位,要求设备同时具备下行多载波聚合和上行补充链路能力,配合VoNR语音标准与EPS Fallback回落机制,构建起完整的5G通信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升级成为白皮书的重点突破方向。硬件层面强制要求配备WiFi6模块和北斗独立定位系统,星闪近距离通信技术被列入推荐配置清单。软件功能矩阵涵盖终端管理、视频彩铃、5G消息等基础服务,用户界面设计迎来重大变革——取消5G开关设置成为硬性规定,信号图标显示规则根据网络状态细化至5G与5G-A两种形态。这种"无感化"设计理念,标志着5G服务正式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适老化改造展现出技术温度。白皮书专门设立适老功能章节,要求设备必须集成文字放大、简易桌面、语音助手等基础功能,鼓励开发健康监测、远程协助等增值服务。中国移动独创的"5G远程守护"系统被确立为行业标准,通过视频客服实现远程操作指导,有效破解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技术壁垒。这种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终端形态创新迎来突破性进展。白皮书首次系统规范了5G键盘机和裸眼3D手机的技术参数:前者需在保留实体按键操作优势的基础上实现5G通信功能,后者则要满足严格的显示指标,包括串扰控制、亮度衰减和色准要求,并集成眼球追踪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些创新形态的标准化,为5G终端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产业链协同机制成为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抓手。中国移动宣布将通过"终端子链"平台深化与合作伙伴的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创新瓶颈。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品落地"的完整闭环,为5G终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白皮书的实施,消费者有望在短期内体验到更多符合新标准的高品质5G设备,数字生活的品质将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