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精准“牵手”:激活消费潜力 畅通经济循环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21 09:00 作者:陈阳

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款引人注目的轮式外骨骼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款设备可轻松套在普通鞋子上,帮助使用者提升步行速度,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活的无限可能。这一创新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也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对智能化、便捷化产品的旺盛需求。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新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消费渠道日益多元化。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展现出差异化需求:青年群体热衷"兴趣消费",追求个性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中老年群体则更关注健康监测、适老化改造等实用功能。这种需求分层现象,对市场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需错配问题依然制约着消费潜力释放。尽管市场上涌现出跌倒监测吸顶灯、心率守护灯具等适老化产品,以及针对职场人的"一人食"自热火锅等创新品类,但整体来看,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消费者体验,也制约着经济循环效率的提升。

破解供需适配难题,需要多管齐下。企业应建立常态化市场调研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实现精准供给。今年"双11"期间,富光与京东联合定制的保温壶、联想与京东合作推出的游戏笔记本热销,印证了"以销定产"模式的有效性。这种基于消费数据反向定制的生产方式,正在重塑传统供应链逻辑。

供给端创新是提升适配性的关键。博物馆、海洋馆入驻商业综合体,老字号推出汉服、"马面裙"等国潮新品,谷子经济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这些创新实践不断拓展消费场景边界。未来需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更多智能产品;支持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标准,发展柔性制造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完善消费金融支持,优化消费环境。

流通体系的高效运转是供需匹配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达13.8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4.1%。下一步需持续完善流通网络,提升设施便利性,推动智慧物流发展,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消费升级空间广阔。通过精准把握需求变化、持续创新供给模式、优化流通体系,构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将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种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生动体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