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上对雷军和俞敏洪的批评声浪不断,这两位企业家因创始人IP的成功而备受关注,却也因同样的原因陷入舆论漩涡。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经历折射出当下企业家在打造个人品牌时面临的独特挑战。
雷军与小米的深度绑定堪称典范。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复杂的技术参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用户参观工厂供应链,展现产品背后的匠心。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企业家的刻板印象,塑造了极具亲和力的公众形象。小米粉丝群体的凝聚力由此形成,为品牌高端化转型和汽车业务布局提供了强大助力。然而,这种成功模式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企业发展的每个细节都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波。
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俞敏洪身上。教育行业变革期间,他带领新东方转型直播电商,创立东方甄选。这种在逆境中求生的企业家精神,配合董宇辉等主播的崛起,创造了商业奇迹。但双重身份的切换成为新的挑战:当企业管理逻辑遭遇粉丝情感需求,当商业决策需要平衡多方利益,任何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争议。近期年会事件中,俞敏洪尝试用情感化方式沟通,却因角色定位模糊引发新一轮质疑。
这种现象被业界称为"知名度悖论":创始人IP的影响力与企业成功成正比,但公众期待值也呈指数级增长。企业家从"挑战者"变为"领导者"后,社会容忍度发生根本性转变——曾经的成长型错误可能被重新定义为原则性问题。这种转变实质上是个人品牌成功的另类证明,正如华为、小米、苹果的粉丝群体间长期存在的争议,本质是品牌影响力的外化表现。
面对这种困境,专业人士建议企业家在打造IP时应明确边界。制造业企业创始人尤其需要聚焦专业领域,通过有温度的专业表达建立品牌背书,而非追求泛娱乐化传播。内容创作需紧扣业务核心,将热点话题转化为业务价值的传播契机,确保价值观输出与品牌调性高度一致。这种策略既能吸引目标受众,又能自然过滤非目标群体,形成精准的品牌认知。
在视播时代,任何成功IP都难以避免知名度悖论,这恰是品牌影响力的试金石。企业家需要建立心理预期:鲜明的价值观表达必然伴随争议,精准的受众定位意味着主动放弃部分群体。正如伟大品牌往往伴随着狂热的支持者与坚定的批评者,创始人IP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求全民认可,而在于与核心用户建立深度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形成的品牌护城河,远比短期流量更具持久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