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研发核心成员卢泽宇近日正式加盟小米机器人团队,出任灵巧手研发负责人一职。这位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机器人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在特斯拉工作期间深度参与Optimus机器人手部系统的全链条开发,涵盖触觉传感器设计、多指协同抓取算法及模块化机械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领域。
三天前,卢泽宇通过LinkedIn平台宣布离职决定时表示:"在特斯拉的这段非凡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与顶尖团队共事的时光尤为珍贵。出于个人职业规划考量,我选择回归亚洲继续探索技术边界。"这条动态引发特斯拉内部广泛关注,收获大量同事祝福,侧面印证其在跨文化团队协作中的影响力。据公开资料显示,其主导的触觉反馈系统曾使Optimus手部感知精度提升40%,相关专利已被纳入特斯拉核心知识产权体系。
小米近期在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形成软硬件协同布局的鲜明战略。本月21日,该公司开源具身智能大模型MiMo-Embodied,构建起从环境感知到运动控制的完整技术栈;月初更引入AI领域知名学者罗福莉组建跨模态交互团队,其"让智能突破语言边界"的宣言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卢泽宇的加入恰逢其时,其强调的"工程化落地"路径,预示小米正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原型向消费级产品的转化进程。
灵巧手作为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终端执行器,其技术突破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实用价值。当前行业面临触觉传感器灵敏度不足、多指协同控制延迟、结构轻量化与强度矛盾等共性难题。卢泽宇在最新社交动态中透露,将带领团队重点攻关"仿生触觉阵列"与"自适应抓取策略"两大方向,通过材料创新与算法优化实现技术收敛。这种将前沿研究转化为工程解决方案的思路,与小米"技术普惠"的产品理念形成深度契合。
尽管小米尚未公布具体产品发布时间表,但其构建的技术矩阵已显露出完整生态雏形:从底层大模型到执行层灵巧手,从云端智能到端侧算力,各环节均部署行业顶尖人才。这种全链条自主研发模式,或将重塑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随着卢泽宇团队的组建完成,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野心正逐步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