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第二十九届小电机技术、磁性材料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一款名为“探索D1”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正式亮相。这款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与电科机器人联合研发的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探索D1”身高170厘米,体重75公斤,外观上采用了电驱驱动设计,并进行了全面的防水、防腐、防尘处理。其关节和布线均被严密包裹,整体造型犹如头戴“安全帽”、脚踩“运动鞋”的健壮工人。据研发团队介绍,这款机器人不仅外形硬朗,更在运动能力上表现出色。
与许多依赖数据驱动强化学习行走的双足机器人不同,“探索D1”采用了模型驱动的技术路线。通过物理规律建模,实现了对机器人感知和控制的精准把控。这一技术路线赋予了“探索D1”强大的运动能力,其最大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10公里,跳跃距离约半米,跳跃净高度20厘米,甚至能在20厘米高的台阶和20度坡度的坡面上自如行走。
除了出色的运动能力,“探索D1”还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其十个手指均配备了压力传感器,灵敏度高达0.1牛,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物体的存在,并完成更多精细动作。这款机器人还具备自主充电和自我保护功能,能够在面对潜在危险或障碍物时有效规避,降低“受伤”风险。
鉴于“探索D1”的挺拔身形、强大稳定性和复杂环境作业能力,研发团队为其规划了物流、制造和特种作业等多个应用场景。例如,在上海重大节假日的“拉链式人墙”人流疏导执勤模式中,未来或许将由这款机器人参与执行,以保障公共区域的客流秩序。
与此同时,展会现场还展示了一款名为“白虹”的轻量化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这款整机仅重2.2公斤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了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仿生关节构型,能够实时解析人体空间姿态、关节角度及步频节奏,精准识别下肢运动意图。其自研的AI能耗优化算法,可根据用户体力状态动态调整助力曲线,有效延长人的自主活动半径。目前,“白虹”外骨骼机器人已在京东平台开售,售价不超过6000元。
作为小电机界的盛会,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历经29载春秋。此次展会为期三天,吸引了全球350多家中外企业参展,展示了众多前沿产品和技术。成熟的供应链和灵活的制造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小电机企业希望加入机器人供应链的行列。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在展会期间对人形机器人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将人形机器人分为“四横三纵”架构,其中“四横”涵盖机器人肢体、机器小脑、机器大脑和知识赋能,“三纵”则指电动型、电液型和创新型(仿生型)三种主要驱动路线。赵杰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虽未收敛,但正从“老三样”(减速器、电机、控制器)向“新三样”(硬件:专用传感器、高算力芯片、智能终端;软件:操作系统、模型、数据)过渡。这一变革为电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