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日正式受理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的预重整申请,这家以极越品牌运营的智能电动车企业,由此开启法治化重组进程。作为百度与吉利联合打造的科技汽车项目,极越的命运转折折射出跨界融合面临的现实挑战,其重组进展备受行业关注。
回溯至2021年1月,百度与吉利宣布共同孵化智能电动车项目,双方优势互补的布局引发市场期待。百度依托Apollo自动驾驶平台与AI大模型技术,吉利则开放SEA浩瀚架构及整车制造能力,形成"科技+制造"的强强联合。股权结构显示,浙江吉利产投持股65%,百度系公司持股35%,但百度通过80%的投票权掌握决策主导权。这种合作模式在初期成效显著:2021年完成企业注册与工程开发,2022年发布"汽车机器人"概念车ROBO-01,2023年更名后快速推出极越01、07两款量产车型,构建起覆盖SUV与轿车的双产品矩阵。
市场表现却未能延续技术光环。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极越全系车型累计销量不足1.4万辆,其中首款车型极越01仅售出9388辆,9月上市的极越07在10月、11月分别交付1936辆、1030辆,持续徘徊在行业末位。销量困境直接引发资金链断裂:百度于2024年停止资金注入,原定30亿元的B轮融资未能落地,导致企业12月爆发"解散危机",全国销售网络瘫痪、员工劳动关系终止。时任CEO夏一平事后坦言,资金规划失误、管理层频繁更迭、决策机制僵化等问题,成为压垮企业的多重因素。

此次预重整被视为企业最后的自救机会。根据方案,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将作为临时管理人,监督企业维持核心业务运转,重点推进战略投资人引入与资产盘活工作。该律所在破产重组领域经验丰富,曾主导辉山乳业、海航集团等大型企业重组案,其专业能力为资产处置与投资人对接提供保障。极越核心价值集中于技术资产与制造能力:自动驾驶数据积累、人机交互系统开发等科技成果,对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具有战略价值;吉利工厂的制造授权则为产能重启保留可能性。
用户权益保障成为重组关键议题。临时管理人已启动资产负债梳理工作,针对车主关心的售后维修、配件供应等问题,将随重组方案推进逐步明确解决方案。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极越案例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提供重要启示:技术领先性需与市场化能力匹配,资本投入节奏需与造车周期协同,跨界合作更需建立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
当前智能电动车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极越重组进程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成为观察科技与制造融合模式的重要样本。其能否通过资本重组突破商业化瓶颈,将直接影响行业对跨界造车路径的信心判断。随着重组工作推进,这家承载"汽车机器人"梦想的企业,正站在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