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投行高盛对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泼出冷水时,中国企业的实际行动却让全球产业界为之侧目。这场由深圳优必选科技引发的行业震动,不仅打破了市场对量产能力的质疑,更以硬核技术实力重塑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
11月7日,高盛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实地调研报告》引发市场震荡。报告指出,尽管中国供应链企业积极布局产能,但缺乏确定性大额订单支撑,量产时间表模糊不清,并预测2026年全球出货量仅1.2万台。这份报告导致相关板块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市场情绪陷入低迷。然而,这份唱衰报告尚未完全发酵,中国企业的突破性进展便给出了有力回应。
11月12日,优必选科技发布的Walker S2量产交付视频在社交媒体引爆关注。视频中,176厘米高的数百台机器人组成整齐方阵,同步完成行进、视线追踪、自主换电等复杂动作。这场工业级展示不仅刷新了全球对量产规模的认知,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首次实现大规模工业场景应用。首批交付的机器人已进入智能制造现场,成为全球首个公开的大规模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案例。
面对中国企业的突破,美国同行表现出复杂反应。Figure公司创始人Brett Adcock在X平台质疑视频真实性,声称画面存在CG特效。优必选迅速以"一镜到底原声视频+穿越机视角+空间参照物"三重验证反击,用技术透明度赢得国际认可。公司CBO谭旻直言:"质疑源于对中国智能制造实力和供应链协同能力的认知不足,建议海外从业者实地考察产业生态。"
Walker S2的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焦点。该机型搭载的双电池系统实现3分钟自主换电,双臂协同作业保障7×24小时连续运转,这种能源管理方案被国际媒体称为"革命性设计"。其背后的UBNET 2.0群智网络与Co-Agent智能体架构,则推动工业机器人向社会化协作迈进重要一步。这些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截至2025年,Walker系列订单总额突破8亿元,客户覆盖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30余家行业龙头。
产业数据对比凸显中美差异。优必选规划2025年交付500台,2026年产能提升至3000-5000台,2027年达万台规模,实际订单量已远超公开数据。反观硅谷,曾被寄予厚望的K-Scale Labs因商业化失败宣布倒闭,这家拥有开源技术和工程能力的创业公司,最终困于供应链短板和现金流危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暴露出技术落地与产业生态的深层差距。
中国企业的底气来自双重优势:全栈自研技术形成完整闭环,从视觉识别到运动控制实现自主可控;全球独有的供应链生态提供规模支撑。谭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类比:"中国电动驱动产业的规模效应,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压倒性优势。这种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正是海外企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产业博弈正在改写全球认知。曾经质疑的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转而发文称:"人形机器人将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评论区仍夹杂着微妙情绪,但中国企业的突破已不可逆转。当深圳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大规模进入工业现场,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正如谭旻所言,全球产业界需要重新理解中国制造的进化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