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研究势头强劲 欧洲顶尖专家将希望寄托东方

   发布时间:2025-11-27 06:06 作者:王婷

核聚变能源,这一被誉为未来清洁能源终极解决方案的领域,正迎来新的国际合作高潮。因其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机制相似,核聚变技术常被称作“人造太阳”。近年来,中国在该领域持续发力,吸引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近日在合肥正式启动,同步面向全球发布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研究计划。这一消息引发国际关注,来自多个欧洲国家的科研团队迅速响应,抵达合肥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标志着中欧在核聚变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根据协议,国际团队将与中国的时间表紧密衔接,集中资源攻克可持续核聚变的技术难题。

位于合肥的BEST装置计划于2027年建成,其核心目标是验证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聚变功率设计指标达20至200兆瓦,力求实现能量产出大于消耗的突破。这一装置采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与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原理一致——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氢原子核融合为氦原子核,释放出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与传统核能不同,核聚变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且放射性废物极少,被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的理想方案。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崛起并非偶然。以合肥“东方超环”(EAST)为代表的实验装置,已多次刷新高温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的世界纪录,为全球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工程制造与精密控制方面的实力,更体现了开放合作的科研态度。欧美科学家通过参与中国项目,可直接共享前沿实验平台与数据资源,加速技术迭代。

当前,美国因技术瓶颈与资金限制在核聚变研究上步伐放缓,而欧洲则面临资源分散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凭借持续投入、高效组织与开放生态,逐渐成为全球核聚变研究的“中枢节点”。欧洲顶尖专家将希望寄托于中国,正是基于对中国科研体系理性判断——这里不仅有世界领先的实验装置,更有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战略定力。

这场竞赛的本质,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突破,转向组织效率与战略远见的比拼。中国正以独特的模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新范式。随着BEST装置的推进,一个由多国科学家共同书写的核聚变新篇章,正在合肥徐徐展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