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虽晚入局AI原生应用赛道,凭何在巨头林立中寻得突围契机?

   发布时间:2025-11-27 00:00 作者:赵静

阿里最新季度财报显示,云智能集团营收达398.24亿元,同比增长34%,其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尽管集团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至2477.95亿元,但经营利润同比下降85%,净利润减少52%。阿里将此归因于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及技术的持续投入,同时强调收入增长部分抵消了成本压力。财报发布会上,AI战略成为核心议题,集团CEO吴泳铭宣布将同步推进AI to B和AI to C两大方向:在B端打造全栈AI服务商,服务千行百业;在C端依托领先模型与生态优势,构建面向终端用户的超级原生应用。

作为阿里AI to C战略的关键落子,千问APP在改版公测一周内下载量突破千万,创下ChatGPT、Sora等同类产品增速纪录,甚至引发硅谷“千问恐慌”的讨论。其核心优势源于背后的大模型Qwen——全球开源社区HuggingFace榜单中,通义系列模型占据前十中的七席,累计开源超300款模型,下载量突破6亿次,斯坦福大学报告显示其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多次公开称赞Qwen与DeepSeek为开源领域最佳模型。尽管模型技术领先,但阿里此前推出的通义千问APP存在感较弱,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其月活用户仅306万,远低于豆包(1.72亿)、DeepSeek(1.45亿)等竞品。

阿里对C端AI入口的探索经历多次调整。早期钉钉曾被寄予厚望,2023年接入通义千问后试图通过个人版服务终端用户,但叠加的社交功能如“钉钉圈子”因日活不足百万遭诟病,最终于2024年回归企业协作本质。今年3月,阿里将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定位为AI时代核心载体,整合通义模型能力。然而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Q1夸克1.2亿日活用户中,78%时间仍用于网盘、扫描等工具功能,AI搜索渗透率仅19%,用户心智仍停留在“浏览器+工具箱”阶段。

千问的崛起标志着阿里C端AI战略的再次转向。集团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透露,千问将聚焦“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助手定位,未来计划接入地图、外卖、订票等生活场景,与夸克形成差异化互补:夸克主打信息获取与工具使用,千问侧重生活陪伴与任务执行。千问团队解释,此前选择夸克作为入口是因其用户基础与年轻化特征,但随着AI能力提升,对话式助手成为更优形态,因此决定重点发展千问并融入夸克生态。目前应用商店中,夸克被标注为“阿里AI旗舰应用”,千问则为“最强大模型官方助手”。

尽管入场较晚,阿里认为千问仍有机会突破。内部分析指出,国内尚未有AI应用稳定突破亿级DAU,且现有产品多停留在技术展示阶段,未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得用户者得天下”的逻辑截然不同——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曾指出,用户规模与模型能力无必然关联,ChatGPT日活是Claude的50-100倍,但模型差距并未呈数量级。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千问视为“AI未来之战”的关键,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预言,通用人工智能(AGI)仅是起点,AI将迈向自我迭代的超级智能(ASI)。这场竞赛远未结束,正如蔡崇信所言:“昨天的答案和明天的答案可能都不同。”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