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硫磺市场掀起了一轮价格飙升的浪潮,成为化工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数据显示,在2025年11月,国内99.5%硫磺华东地区到岸价攀升至3860元/吨,月环比涨幅高达43%,同比更是激增166%。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不遑多让,部分中东地区12月船货的成交价对应的到岸成本已突破4000元/吨,为国内硫磺价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一波价格的大幅上扬,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供给端的持续收紧、库存水平低位运行以及新能源领域需求的迅猛增长。
硫磺,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化工原料,其供应主要依赖于石油炼制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硫磺的产能分布相对集中,中东地区占据了全球供应量的32%,然而,其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印尼等新兴市场。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传统的硫磺出口大国,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5-20%,但受冲突影响,炼厂生产不稳定,出口量大幅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硫磺市场的供应紧张局势。
在中国,硫磺行业的产能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荣盛石化三大巨头合计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产能,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然而,尽管国内产能庞大,但中国的硫磺进口依存度仍然接近50%,这意味着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资源输入。近年来,随着国际硫磺市场供给格局的变化,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也日益凸显。
在供给端面临挑战的同时,需求端的变化也为硫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硫磺的下游需求结构中,农业板块(主要是磷肥)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0%。然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硫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磷酸铁锂等新能源材料对硫磺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硫磺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高纯硫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硫化物作为固态电池的关键电解质材料,其对高纯硫的需求强度远超传统锂电。目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两条路线,均离不开硫磺作为原料。近日,某头部电池厂商已启动GWh级别固态电池产线招标,标志着高纯硫磺需求将从实验室的“公斤级”跃升至产业的“吨级”,进一步加剧了硫磺市场的供需矛盾。
印尼镍钴项目在2025至2027年期间对硫磺的需求预计将超过700万吨,这将对全球硫磺供应形成巨大分流。据隆众资讯数据,中国硫磺下游消费量预计将从2021年的1819万吨增长至2025年的211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4%。新能源赛道的结构性上行以及有色金属冶炼、新能源和固态电池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硫磺需求打开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面对如此严峻的供需形势,市场观点普遍认为,硫磺市场的供需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供给端的长期收缩趋势、进口资源的持续紧张以及低库存状态,与需求端新能源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和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加速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2026年中东地区炼油新装置有望投产,但在新增产能投放之前,供给紧张局面仍将持续。
在此背景下,硫磺价格有望继续高位运行。机构预测,在乐观情况下,2026年硫磺价格有望突破5000元/吨大关。对于国内硫磺产能排名前三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荣盛石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硫磺均价每上涨100元,将为这些头部企业带来数以亿计的利润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