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则关于“中国等共推人造太阳研发”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二位,引发公众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广泛关注。当天,中国科学院在合肥正式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并面向全球发布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研究计划,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能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人造太阳”并非科幻概念,而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实现持续稳定释放能量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它具有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潜力。当前人类使用的煤、石油等能源不仅不可再生,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人造太阳”若能成功应用,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其反应产物仅为氦和中子,无有害气体排放,放射性污染几乎为零,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人类“终极能源”。
可控核聚变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燃料丰富。氘原子广泛存在于海水中,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氚则可通过中子与锂反应生成,而锂在地壳和海水中储量巨大。其次是清洁环保,聚变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或长期放射性废物。最后是安全性高,反应产生的等离子体被磁场约束在真空容器内,密度远低于空气,且燃料含量低,避免了爆炸或泄漏风险。
为推动聚变能源开发,我国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装置。其中,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多次创造世界纪录,为聚变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BEST作为下一代装置,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并演示聚变能发电;CRAF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则专注于聚变堆核心技术的研发。这三大装置共同构成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的“国之重器”,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BEST研究计划的发布引发国际聚变界高度关注。该装置将采用更先进的超导材料和紧凑型设计,旨在实现更高参数的聚变实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能源结构,甚至为星际航行提供可能。“如果聚变能成为现实,人类将具备跨越星球的能力,星际旅行不再是幻想。”他强调,这一目标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从EAST到BEST,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通过自主创新,中国科学家逐步攻克了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全球聚变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BEST的启动,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这场能源革命或将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