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AI Agent交易平台MuleRun(骡子快跑)近日正式上线,为普通用户和专业创作者搭建起一座桥梁。这个以像素风骡子为标志的平台,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日常重复性工作,用户只需按需租用各类智能助手即可完成特定任务。
平台核心机制在于连接供需双方:创作者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标准化工作流,用户通过积分系统支付使用费用。以3D桌面人物创作为例,用户上传照片后,基于Nano Banana框架开发的智能助手可在几分钟内生成个性化虚拟形象,单次使用成本约0.5美元。该案例创作者在三天内便获得1200美元收益,验证了平台的商业潜力。
创始人陈宇森的创业轨迹颇具传奇色彩。这位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走出的技术精英,曾带领团队斩获国际网络安全竞赛大奖,后创立的长亭科技被阿里收购。此次转型AI领域前,他已成功运营两家数据安全公司。团队CTO束骏亮与CPO付铖同样具备连续创业经验,三人组合形成了技术、产品、商业的黄金三角。
平台上线十天即吸引21万注册用户,4000余名创作者提交申请,其中500人通过严格审核。审核机制采用双重标准:技术层面要求智能助手完成百次任务成功率超90%,商业层面需提交完整商业计划书及竞品分析。目前平台已涌现出两类明星产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娱乐型助手,以及服务专业人士的投研工具,后者凭借数据库优势在币圈、美股分析领域表现突出。
区别于传统开发平台,MuleRun采用"框架中立"策略,支持第三方工具创作的智能助手入驻。这种开放生态既避免了资源内耗,又快速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CMO李昕瑜透露,平台正开发自动化评估系统,利用大语言模型判断助手任务完成度,未来将实现90%的审核流程自动化。
在陈宇森看来,AI真正落地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降低使用门槛与建立商业闭环。平台通过极简操作流程——用户无需填写API密钥或配置环境参数,即可直接使用智能助手,成功将技术渗透率提升十倍。这种设计哲学源于团队对市场痛点的深刻洞察:当大语言模型能力尚存局限时,80%标准化流程(SOP)结合20%AI能力的混合模式,才是实现稳定输出的最优解。
面对垂直领域平台的竞争,陈宇森展现出战略自信。他以电商行业类比,强调离散需求场景下通用平台的不可替代性。当被问及创作者忠诚度问题时,他坦言:"短期壁垒在于基础设施的易用性,长期壁垒则是生态规模效应。"目前平台正加速构建创作者激励计划,通过流量扶持与收益分成机制,构建良性发展循环。
这个由三位前CEO共同打造的AI交易平台,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当技术狂热逐渐退去,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人类,MuleRun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机器处理琐碎事务,人类专注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