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身智能迈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节点,算力架构的突破成为行业焦点。近期,俄罗斯首个AI人形机器人“艾多尔”在演示中意外“翻车”——伴随电影《洛奇》主题曲登场后,它仅完成挥手动作便因失去平衡倒地抽搐,被工作人员紧急撤离。这一场景折射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普遍困境:即便能完成基础动作,距离稳定执行工业任务仍存在巨大差距。
行业痛点在近期多起事件中集中暴露。特斯拉Optimus因反应迟缓遭用户吐槽,1X公司预售款机器人被曝依赖远程遥控完成演示,引发舆论质疑。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多数机器人采用“大脑+小脑”的分离架构,其中“大脑”负责复杂认知任务(如大模型推理),“小脑”处理实时运动控制(如步态平衡)。但随着多模态感知与动作生成模型的叠加,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芯片方案已难以支撑。
在重庆举办的2025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算力平台瓶颈被反复提及。某企业代表透露,其使用的行业芯片虽具备100-200TOPS稀疏算力,但仍无法满足工业场景需求。为应对挑战,部分企业采用“拼凑式”方案:用Intel酷睿处理器运行“大脑”,NVIDIA Jetson Orin芯片驱动“小脑”。然而这种跨芯片通信模式导致视觉指令传输延迟,直接引发机器人失衡问题,同时面临开发成本高、功耗大、扩展性差等衍生难题。
制造业对技术落地的严苛要求进一步加剧挑战。企业不仅需要机器人具备稳定性、安全性,还需严格评估投资回报率(ROI)。某与会嘉宾直言:“硬件堆砌模式在功耗、价格、部署效率等方面均无法满足产线需求,技术投资若无法灵活适配产线变化,将沦为‘一次性资产’。”随着算力融合效率成为行业落地关键,整合CPU、GPU、NPU的异构计算方案成为破局方向。
英特尔提出的“大小脑融合”方案引发关注。其酷睿Ultra处理器通过单颗SoC集成CPU、锐炫GPU和NPU,实现智能认知与实时控制的统一架构。该方案支持按需调用异构算力:GPU承担77TOPS算力的视觉与大模型任务,NPU处理语音唤醒等轻负载常驻任务,CPU则通过专用AI加速指令优化传统运控算法。实测数据显示,该处理器在保持功耗水平的同时,可提供约100TOPS的AI算力,支持7B-13B级别视觉语言模型(VLM)运行。
为降低开发门槛,英特尔同步推出全栈软件工具链。针对硬件制造商,AI Edge Systems提供预集成操作系统、驱动和实时优化包;面向系统软件厂商,Open Edge Software Toolkit包含AI库与跨平台优化工具;行业方案开发者则可通过AI Suites获取抓取、导航等现成技能模板,支持快速接入大模型。其oneAPI工具包更实现代码跨CPU/GPU/NPU自动调度,OpenVINO与IPEX-LLM组合则优化了模型推理效率。
这条开放技术路径正获得行业响应。不同于封闭式“全家桶”方案,英特尔允许代码在Intel与Arm平台间迁移,兼容主流AI框架与开源算法库。目前已有十余家国内具身智能企业进入方案验证阶段,其弹性架构使企业无需重构现有系统,即可在保留IT/OT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将数据与大模型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渐进式创新”模式,或为技术落地提供更务实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