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公布了2026财年第二季度(2025年7月至9月)财务报告,显示集团在核心业务增长与战略投入之间呈现显著动态。当季总收入达2477.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若剔除已剥离的高鑫零售和银泰业务影响,同口径收入增幅达1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云智能、即时零售及电商客户管理三大板块的强劲表现。
云智能集团成为当季最大亮点,收入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连续九个季度保持AI相关产品收入三位数增长。公共云业务因AI需求激增成为主要驱动力,阿里管理层在财报会议上透露,过去四个季度在AI与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支出已达1200亿元,并暗示原计划的3800亿元三年投资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这种"重金押注"策略直接反映在现金流数据上:当季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68%至100.99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37.35亿元转为净流出218.40亿元。
即时零售业务展现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跃升60%至229.06亿元。这一成绩主要归功于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服务,该业务不仅带动淘宝App月活用户快速增长,更推动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提升10%至789.27亿元。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透露,闪购业务笔单价环比8月实现两位数增长,非茶饮类订单占比突破75%,显示用户消费质量持续提升。他强调,该业务已进入经济效益优化阶段,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实现里程碑式突破,经调整EBITA首次扭亏为盈至1.62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9.05亿元。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速卖通等业务的运营效率提升,标志着阿里全球化战略进入盈利周期。与此同时,集团现金及流动投资总额仍保持5738.89亿元高位,为持续战略投入提供坚实保障。
在战略布局层面,阿里正加速构建"AI+大消费"双轮驱动体系。集团CEO吴泳铭在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同时在AI to B和AI to C领域发力:面向企业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全栈AI服务商;面向消费者端,依托通义千问大模型打造超级原生应用。经济学者分析指出,这种布局可能产生双重协同效应——既可通过AI应用导流至电商生态,又能利用电商场景反哺AI模型训练,形成数据与技术的闭环增强。
尽管当前AI业务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但管理层对未来三年AI需求持续增长抱有强烈信心。财报显示,阿里已在2025年完成多项关键组织调整:6月将饿了么、飞猪纳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加速向生活服务与电商融合的大消费平台转型。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舍短期利润、抢长期赛道"的策略,反映出互联网巨头在行业变革期的典型应对逻辑——通过持续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换取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