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破局”:告别续航焦虑,2027年或驶上街头

   发布时间:2025-11-27 10:09 作者:杨凌霄

近期,新能源电池领域传来两大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国内一家厂商宣布,其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顺利建成,并正式进入小批量测试阶段;与此同时,《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正式出台,为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界定提供了明确依据。这两大动态,标志着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研究迈向量产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全固态电池之所以成为焦点,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的局限性密切相关。液态电解质易燃的特性,不仅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还带来了热失控等安全隐患。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其能量密度轻松突破400Wh/kg,安全性也大幅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产业端的积极布局,进一步推动了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多家车企已将2026-2027年作为全固态电池装车的关键时间节点,广汽、长安、上汽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也在硫化物、氧化物等技术路线上持续攻关,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行业标准的落地,更是为全固态电池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终结了“伪全固态”的乱象,使技术竞争有了明确的标尺。

全固态电池的潜力远不止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传统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主要依赖“堆电池”和优化空间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天花板。而全固态电池带来的则是质变。它不仅能让电动车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还能在-20℃至80℃的宽温度区间内稳定工作,有效解决了冬季续航打折、夏季安全隐患等问题。全固态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还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可适配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储能等多个领域,成为未来储能技术的核心解决方案。

然而,全固态电池要真正实现“装车上路”,仍需克服两大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5倍,材料成本高达2元/瓦时。一个100度的电池包,材料成本就超过20万元,这显然难以满足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其次是技术落地的细节难题。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稳定性。从实验室的小容量样品到量产的大容量电池,良率和性能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这些挑战,产业界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攻关界面难题,企业则通过先进入两轮车、储能等场景积累经验,干法电极等新工艺也在降低成本方面展现出潜力。随着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成熟,全固态电池的成本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就像当年锂电池从高价逐步走向普及一样,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降本同样值得期待。

全固态电池的到来,是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的不仅是续航的提升,更是新能源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虽然成本、良率等问题仍需时间解决,但在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和标准护航的共同作用下,2027年小批量装车的目标有望实现。届时,第一批全固态电池汽车或将驶上街头,这场技术革命也将重塑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