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人形机器人成主流,占比超八成,是理性选择还是另辟蹊径?

   发布时间:2025-11-27 09:25 作者:柳晴雪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迎来新品集中发布潮。据行业研究机构不完全统计,在同期亮相的55款新品中,采用轮式底盘搭配人形半身设计的产品达45款,占比超八成。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显著倾向,也引发业界对轮式方案战略价值的深度探讨。

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需求的双重驱动,构成了轮式方案快速崛起的核心逻辑。从技术层面看,轮式移动平台的控制算法经过多年发展已相对完善,企业得以将研发资源集中投入操作臂、感知系统等核心模块。成本优势同样显著,轮式底盘的制造与维护成本较双足系统降低40%以上,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在实际场景中,轮式平台在平坦地面的移动速度可达2m/s,续航时间延长至双足方案的2.3倍,这些特性完美契合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需求。

产业演进规律在资本动向中得以印证。2025年前,具备人形机器人概念成为融资关键门槛;而当前阶段,资本更关注营收规模与市场份额。这种转变促使企业采用"先落地、后升级"策略,通过轮式方案快速验证场景、积累数据、完善供应链。某头部企业负责人透露,其轮式产品从立项到量产仅需12个月,较双足方案缩短60%周期,这种效率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尤为关键。

国内市场已涌现多款代表性产品。优必选推出的Cruzr S2身高176cm,配备第四代灵巧手可实现亚毫米级操作,其腰部升降设计支持0-1.8米空间作业,在药品分拣场景中错误率低于0.01%。智元机器人的精灵G2搭载自研高性能关节执行器,在汽车零部件装配中实现0.02mm级精度控制,首批产品已部署于均胜电子产线。

应用场景拓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星动纪元的星动Q5配备44个自由度,其拟人手臂操作高度超2米,在文旅导览场景中可自主完成路线规划与讲解服务。越疆科技的DOBOT ATOM-W通过VR遥操作技术,在电子元件焊接任务中实现0.05mm重复定位精度,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擎朗智能的XMAN-R1则深耕服务领域,在上海虹桥香格里拉酒店实现"点单-配餐-送餐-收餐"全流程自动化,单日服务量突破500单。

技术迭代持续推动能力边界扩展。跨维智能的DexForce W1 Pro通过仿真引擎生成海量合成数据,使咖啡制作等复杂任务训练周期缩短70%。仙工智能的X1-PRO采用45°弯腰设计,在电力设备巡检中可深入狭窄柜体完成故障排查。优艾智合的巡霄机器人基于"一脑多态"架构,实现半导体制造与电力巡检的跨场景复用,设备利用率提升45%。

零次方推出的ZERITH-H1系列聚焦服务场景,其1.8米臂展可覆盖常规清洁盲区,三摄像头系统实现环境全局感知与局部细节识别的双重保障。自变量机器人的Quanta X2则通过62个自由度设计,在家庭清洁场景中展现惊人适应性,其灵巧手版本可完成360度无死角擦拭动作,清洁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2倍。

这场由轮式方案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当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形成共振,产业进化便展现出惊人的加速度。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场创新竞赛,轮式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打开万亿级市场的关键钥匙。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